诗词原文
临江仙·新堂题作归欤字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新堂题作归欤字,定得临江把钓竿。
门外风翻翠竹,室中人静乌纱。
十年种木长风烟,此计已成空自怜。
梦绕云山心似鹿,几时归去不须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因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其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又不失温婉细腻,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新盖的堂屋题上了“归欤”二字,预示着将来定能在江边持竿垂钓,门外翠竹在风中摇曳,室内人静谧,官帽(乌纱)闲置一旁,十年来辛苦栽种的树木已蔚然成林,但归隐的计划却成了空谈,只能自我怜惜,梦中时常萦绕着云雾缭绕的山林,心如鹿撞,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归去,无需多言。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无奈,首句“新堂题作归欤字”直接点题,透露出归隐之意;“定得临江把钓竿”则进一步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场景,中间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十年种木,归隐之计却未能实现,只能在梦中追寻那片理想的云山。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诗人以“新堂题作归欤字”开篇,既点明了主题,又暗示了内心的归隐之志,中间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无奈与叹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既有对归隐生活的美好憧憬,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多次遭受排挤与打压,晚年退隐山居,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晚年时期,面对仕途的挫折与国家的动荡,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他渴望归隐山林,享受宁静的生活,但现实的困境又使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认识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