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溪头花匼匝,孔明庙里柏阑珊。(注:此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性融入,非原诗内容,原诗对应句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自呈现着鲜丽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着婉转的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创意融入句)杜甫漫步在溪头,花儿环绕簇拥,而孔明庙内的古柏却显得稀疏零落。
(原诗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衣襟!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游览武侯祠时所作,通过对祠堂、景物以及诸葛亮事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和悲壮身世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抒发凭吊情怀,通过自问自答一呼一应形式,直抒胸臆;二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创意融入部分)将“杜甫溪头花匼匝,孔明庙里柏阑珊”融入诗中,虽非原句,但寓意深刻,以杜甫的闲适与孔明的寂寞形成对比,突出了孔明的伟大与孤独;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即使如诸葛亮这样的英雄人物,其遗迹也难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凋零。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由梓州、阆州回到成都,他此番游历了武侯祠之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七律《蜀相》,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杜甫虽然远离了中原的战乱之地,但他心系国家,对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深感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遗憾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