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自叙》,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自叙
唐·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惊海内,诗成不觉惊山林。
循良讵困圣明时,玉烛光华待调燮。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但并未“忘情于儒道”,仍苦读不辍,大中四年(850)中进士,但时局已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斗争激烈,杜荀鹤难以施展抱负,遂闲居乡里,寄情山水,他的诗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译文:
酒瓮琴书陪伴着我这病弱的身体,我已熟悉世事乐于安贫,宁愿做个宇宙间的闲吟客,也不愿做窃取俸禄的庸碌之官,我的诗作尚未能惊动海内名士,但写成之后却能使山林震惊,贤能的官吏怎会困顿于圣明之时,国家的大好形势正待我们去调理燮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荀鹤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虽身处贫困,但乐于安贫乐道,不愿为名利所累,他自比为“宇宙闲吟客”,不愿做窃取俸禄的庸官,表现出他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他也对自己的诗作充满信心,认为虽然尚未能惊动海内,但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国家形势的乐观态度和对贤能官吏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和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他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也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杜荀鹤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自己无力改变现实,但他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自己的希望和理想,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