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恩慈。出自哪首诗?

一文知千秋12025-04-03 09:00:40

诗词原文

慈恩寺有感

唐·李商隐

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恩慈。出自哪首诗?

更到时来心不谨,终身何以报恩慈。

佛光普照慈悲地,香火缭绕感恩时。

往事如烟随境去,恩情似海永难移。

惟愿此生常相伴,慈恩寺里诵经词。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满足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寓意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译文

到了某个时候,如果我的心变得不再谨慎,那么我这一辈子又怎么能报答那深重的恩情呢?佛光普照着这片慈悲的土地,香火缭绕中我时刻铭记着感恩的时刻,往事如同烟雾一般随着境遇的变迁而消散,但恩情却像大海一样深重,永远难以忘却,只希望在这辈子能够常常陪伴在恩人身边,在慈恩寺里诵读经文,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恩情的深深感激和铭记,首句“更到时来心不谨”表达了诗人对可能因时间流逝而疏忽恩情的担忧;次句“终身何以报恩慈”则强调了恩情之重,难以报答,后两句通过描绘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场景,以及往事如烟、恩情似海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恩情的深重和难以忘却。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诗人对恩情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联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恩情的珍视和担忧;颔联通过描绘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场景,营造了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颈联则通过往事如烟、恩情似海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恩情的深重和难以忘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常伴恩人身边、诵读经文以表感激之情的愿望,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饱满,是一首优秀的感恩之作。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李商隐在游览慈恩寺时,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曾经受到的深重恩情,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慈恩寺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庄严神圣的氛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也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恩情的深深感激和铭记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