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日蚀诗
南北朝:沈约
天光昔已开,日驭今未回。
曜灵忽西迈,炎晖岂东颓。
曷云蔽朝景,倏忽成暝霾。
举头仰日已半亏,群阴得志云不披。
恣睢凭妖气,魍魉恣凶威。
浮云自翳日,安能蔽天晖。
羲和鞭白日,疾急不可追。
浮云一何盛,倏忽蔽九陲。
日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萧萧凉叶下,凄凄寒蝉悲。
苦雾沉山岳,惊飙荡川湄。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姿。
黄云间白日,潦涸成尘泥。
霖潦无终极,愁霖自为诗。
作者及朝代
作者: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武康)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朝代:南北朝
作者简介
沈约出身江南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齐时官至尚书令,是齐、梁文坛的领袖人物,声律说和八病说的创立者之一,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一代词宗”、“南朝文宗”,在史学方面,他首创纪传体国史,所著《宋书》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与《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三史”。
译文
天空曾经明亮,太阳的车驾却至今未归,太阳的光芒突然向西移动,难道它的炎热会就此消退?何时乌云遮蔽了早晨的阳光,转眼间就形成了昏暗的阴霾,抬头仰望,太阳已经被遮蔽了一半,群阴得逞,乌云密布不散,妖怪们凭借妖气肆意横行,魍魉们更是凶威毕露,浮云虽然能遮蔽太阳,但怎能掩盖住天空的光辉?羲和驱赶着太阳,速度太快无法追赶,浮云是多么强盛,转眼间就遮蔽了四方,日月有固定的运行规律,我在这里已经停留了很久,萧萧的落叶飘下,凄凄的寒蝉在悲鸣,苦雾笼罩着山岳,狂风激荡着河岸,寒冷的沙滩四面平坦,飞雪千里呈现姿态,黄云夹杂着白日,积水干涸变成了尘泥,连绵的雨水没有尽头,我怀着愁绪写下了这首诗。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日蚀的景象,通过日蚀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现实的隐喻,诗中“举头仰日已半亏,群阴得志云不披”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日蚀时太阳被遮蔽的情景,同时也隐喻了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得逞,正义被遮蔽的黑暗现实。
赏析
沈约的这首诗以日蚀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隐喻,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中“举头仰日已半亏”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日蚀时太阳被遮蔽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群阴得志云不披”一句,则隐喻了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得逞,正义被遮蔽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隐喻,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诗也反映了沈约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史学家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创作背景
沈约创作这首诗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出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社会动荡的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斗争激烈,邪恶势力横行,正义难以伸张,沈约通过描绘日蚀的景象,隐喻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得逞,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正义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