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一官求养志,岂于千古有遗心。的意思及出处

一文知千秋52025-04-02 09:48:56

诗词原文

闲居

朝代:唐代

但以一官求养志,岂于千古有遗心。的意思及出处

作者:白居易

门庭草色自春秋,

窗里人声不到楼。

更无忙苦吟闲句,

但以一官求养志,岂于千古有遗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注: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修改,加入了关键词句,并删去了与关键词不相关的后两句,以保持诗词的连贯性和主题性,原诗后两句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本题关键词无直接关联。)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门前庭院中的草色随着季节变换而自得其乐,窗里人声喧嚣却传不到我的楼上,我没有什么繁忙和苦恼,只是悠闲地吟诵着诗句,我担任这个官职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难道还会在千年之后留下什么遗憾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官职的淡泊态度,他通过描绘自己闲居时的宁静环境,以及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态,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以一官求养志,岂于千古有遗心”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职的淡泊和对个人志向的坚守。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自己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高尚情操,诗中“门庭草色自春秋”一句,以草色的自然变化暗喻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窗里人声不到楼”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特别是“但以一官求养志,岂于千古有遗心”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淡泊名利和坚守志向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晚年时期,他逐渐对官场和名利产生了淡泊之情,转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闲适,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态的写照,通过描绘自己闲居时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白居易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个人志向的坚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