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儒士叹
宋·陆游
儒冠多误身,老去更堪怜。
始信真儒能见用,可为邦国大皇威。
青衫憔悴客,白发凄凉地。
空有忧时心,不知何日遂。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译文
戴着儒冠往往误了自身的前程,到老来更是值得悲叹。
这才相信真正的儒者能被重用,他们能为国家增添皇家的威严。
我是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异乡人,身处这白发苍苍、凄凉之地。
心中空有忧国忧民之情,不知何时才能实现我的抱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对儒家士人命运的感慨,首联“儒冠多误身,老去更堪怜”直接点出儒家士人往往因坚持原则而不得志,到老来更是凄凉,颔联“始信真儒能见用,可为邦国大皇威”则表达了陆游对真正儒者能被重用的期望,认为他们能为国家带来威严和力量,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心情,表达了忧国忧民却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和悲凉。
赏析
这首诗以儒士的口吻,抒发了对儒家士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陆游在诗中既表达了对真正儒者能被重用的期望,也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悲凉,诗中“儒冠多误身”一句,既是对儒家士人命运的深刻揭示,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而“始信真儒能见用”一句,则体现了陆游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儒家理想的坚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朝廷面临着金国的威胁,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陆游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儒家士人,他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受挫,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陆游对儒家士人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陆游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儒家理想的坚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那种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儒家士人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