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途出处何须较,且与庐山作主人。的释义

一文知千秋52025-03-30 08:43:28

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宦途出处何须较,且与庐山作主人。的释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宦途出处何须较,且与庐山作主人。

(注:“宦途出处何须较,且与庐山作主人”并非苏轼《题西林壁》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进行创作解析,原诗只有前四句,后两句为本次创作添加。)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仕途的升迁去留又何必计较太多呢,姑且就让我与庐山为伴,做它的主人吧。

释义

这首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因观察角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景象的哲理,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庐山的形象,诗人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诗人也表达了自己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前两句通过对比不同角度下的庐山景象,揭示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强调了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脱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深邃,又有情感的真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创作这首诗时,苏轼可能正面临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困惑,而庐山的美丽景色和深邃哲理给了他极大的慰藉和启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