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衙到处皆如寺,按部经年不离舟。的意思及出处

一文知千秋52025-03-30 08:38:57

诗词原文

江行杂诗

朝代:清代

行衙到处皆如寺,按部经年不离舟。的意思及出处

作者:查慎行

行衙到处皆如寺,按部经年不离舟。

与吏人言如诏语,畏人知似畏天知。

官贫思与青衫别,地僻频惊白雁来。

独有江山供胜赏,夕阳多处倚危楼。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授编修,后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查慎行学识渊博,诗才横溢,为清初“浙西六家”之一,与朱彝尊、厉鹗并称“浙西三大家”,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写景抒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我的行衙每到一处都像是寺庙一般清静,巡视部属终年不离船舟。

与官吏交谈如同传达皇帝的诏令,害怕别人知道就像害怕上天知道一样谨慎。

官职卑微让我产生了辞别青衫(官职)的念头,地处偏僻常常惊见白雁飞来。

只有这江山美景可供我尽情欣赏,在夕阳映照下多次倚靠在高楼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作为官员在巡视过程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联“行衙到处皆如寺,按部经年不离舟”写出了诗人巡视工作的艰辛与孤独;颔联“与吏人言如诏语,畏人知似畏天知”则体现了诗人对职责的敬畏与谨慎;颈联“官贫思与青衫别,地僻频惊白雁来”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尾联“独有江山供胜赏,夕阳多处倚危楼”则以美景作结,展现了诗人在艰难中寻得一丝慰藉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作为官员在巡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以“行衙如寺”和“经年不离舟”两个意象,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巡视工作的艰辛与孤独,颔联则通过“如诏语”和“畏天知”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职责的敬畏与谨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内心的压抑与无奈,颈联以“官贫”和“地僻”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沉,尾联则以“江山胜赏”和“夕阳危楼”为画面,将诗人的心境从压抑中解脱出来,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宁静,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查慎行巡视地方期间,作为一位勤勉尽责的官员,查慎行在巡视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与孤独,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在与官吏交谈时总是谨慎小心,生怕有所疏漏,长期的巡视工作也让他感到疲惫与厌倦,对仕途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与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查慎行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巡视工作的感受与心境,通过描绘巡视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官员们普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