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韦应物
重重翠筱蔽溪湾,石烂松枯不记年。
水湄涧底常疏放,唯有白鸥闲似我。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译文
层层翠绿的竹丛遮蔽了溪流弯曲之处,石头腐烂、松树枯萎,已不记得过了多少年,在水边和山涧的底部我常常放浪形骸,这世间唯有那悠闲的白鸥与我相似。
释义
“重重翠筱蔽溪湾”描绘了竹林茂密,层层叠叠地遮蔽了溪流弯曲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石烂松枯不记年”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暗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淡忘和对自然永恒的感慨。“水湄涧底常疏放”展现了诗人在山水间放浪不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唯有白鸥闲似我”则以白鸥自喻,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首句“重重翠筱蔽溪湾”以竹林的茂密和溪流的弯曲,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石烂松枯不记年”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暗示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淡忘和对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水湄涧底常疏放,唯有白鸥闲似我”则通过描绘诗人在山水间的放浪形骸和白鸥的悠闲自在,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后,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自然景色有感而发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在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韦应物的诗歌无疑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作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