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其一
宋·辛弃疾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天地杳冥供写像,江山回合助灵祥。
何须更问神仙地,且向人间醉几场。
(注:“天地杳冥供写像,江山回合助灵祥”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已知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并重构了其中一首的形式,原诗中并无此两句的直接表述,以下分析基于这一重构的情境。)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武夷山巅居住着神仙,山脚下清澈的溪流蜿蜒曲折,想要领略这里的奇妙绝伦,不妨悠闲地聆听几曲棹歌,天地间幽深渺远,仿佛为仙人提供了描绘形象的画布,四周环绕的江山更是增添了神秘与吉祥的气息,何必再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神仙居所,不如在这人间尽情畅饮几场,享受眼前的美好。
释义
此诗描绘了武夷山的仙境之美,通过“天地杳冥”与“江山回合”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神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
赏析
“天地杳冥供写像,江山回合助灵祥”两句,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武夷山的自然景观,既展现了其作为仙境的特质,又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写像”与“灵祥”的意象,将自然景观赋予了神圣与吉祥的寓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重构之作,但基于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若真有此作,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怀壮志未酬之际,游历武夷山时所作,武夷山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激发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及宇宙的深刻感悟,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武夷山作为道教圣地,其仙境般的景致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无疑为辛弃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