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端午日
宋·苏轼
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
秦淮两岸水盈尺,何处龙舟不竞渡。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与文同、李颀、米芾并称“文苏米李”。
译文
朱红的大门上挂着艾草编织的人形,我却羞涩地将粽子靠近香唇(此处可能暗指不愿以食物玷污节日的圣洁或个人的高雅),秦淮两岸的水已经涨得很高,哪里都有龙舟在竞相划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的景象,通过“绣额朱门插艾人”展现了节日的装饰与习俗,而“羞将角黍近香唇”则表达了诗人对节日食物的某种特殊情感或态度,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秦淮河畔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节日的喜庆与热闹,首句“绣额朱门插艾人”不仅描绘了节日的装饰,还暗示了节日的庄重与神圣,次句“羞将角黍近香唇”则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节日食物的独特情感,可能暗含了对节日文化的尊重与珍视,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秦淮河畔龙舟竞渡的场景,将节日的喜庆与热闹推向高潮,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在北宋时期的某个端午节,当时,苏轼可能身处秦淮河畔,目睹了节日的热闹景象,心中涌起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视,以及他对节日氛围的细腻描绘与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与风尚,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