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驾幸宝津楼呈范尧夫》,全诗原文如下:
驾幸宝津楼呈范尧夫
宋·王安石
驾头直指西郊去,晓日寒生讲武天。
宝津楼外千旗合,定鼎门前万乐全。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君看今日东郊上,谁似先生得自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后世称其“王荆公”,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译文
皇帝的车驾直指西郊而去,清晨的日光带着寒意笼罩着讲武场,宝津楼外千旗汇聚,定鼎门前万乐齐鸣,我不向人间争宠夺爱,只将心事寄托给沙洲上的鸥鸟,你看今日东郊之上,有谁像范先生(范尧夫,即范仲淹)这样悠然自得呢?
释义
首联描述了皇帝出行至西郊讲武的盛况,天气虽寒但场面热烈,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宝津楼外旗帜如云、音乐齐奏的壮观景象,颈联则表达了诗人自己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怀,尾联以范尧夫(范仲淹)为例,赞扬其不为世俗所累,保持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皇帝出行的盛况,以及诗人自身淡泊名利的情怀,展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冷静观察和超然态度,诗中“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超脱的情怀,以范尧夫为榜样,也表达了诗人对真正贤者的敬仰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作为变法的倡导者和实施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争议,在变法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体会到了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力,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皇帝出行的盛况和自身淡泊名利的情怀,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冷静观察和超然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真正贤者的敬仰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