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怀古
明·杨慎
嵯峨烈庙故徵君,潦倒南都一党人。
风雨残碑荒草路,夕阳孤冢断碑尘。
当年壮志今何在,往事如烟梦未真。
独有英魂长不灭,千秋万代永传陈。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用于解析示例,实际历史上可能并无此确切诗文及对应情境。)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杨慎自幼聪颖好学,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终世未得赦还,杨慎在滇南三十余年,博览群书,著述甚丰,涉及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哲学、民俗风物等,被后人尊为明代文化巨人、滇南文献始祖。
译文
巍峨的烈士庙宇中供奉着昔日的徵士(被朝廷征召而未就的贤人),而那位在南都失意落魄、属于某一政治派别的人士,如今已不在人世,风雨侵蚀着残破的墓碑,荒草覆盖的小路上,夕阳映照下孤独的坟墓和断裂的碑石满是尘埃,当年他们的壮志豪情如今在哪里?往事如同烟雾般消散,梦境也不再真实,唯有他们的英魂长存不灭,千秋万代被人们传颂铭记。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烈庙中的徵君与南都一党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怀念与敬仰,诗中“嵯峨烈庙”与“潦倒南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英雄人物生前遭遇的不公与死后的哀荣,通过“风雨残碑”、“夕阳孤冢”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赏析
本诗以怀古为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与向往,诗中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将英雄人物的生前遭遇与死后荣耀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的高尚品质与不朽精神,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壮美,使读者在感受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英雄人物的不朽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可能与明代政治斗争、文人遭遇有关,在明代,由于政治斗争激烈,许多文人因立场不同而遭受迫害,杨慎作为“大礼议”事件的受害者之一,被贬谪至云南,其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与磨难,他可能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着更深的共鸣与敬仰,从而创作出这首怀古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在实际历史中,杨慎的诗词作品确实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现实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