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步艰辛民有信,变风怨悱谁之罪。出自哪首诗?

一文知千秋42025-03-25 06:39:51

诗词原文

哀时

朝代:清代

国步艰辛民有信,变风怨悱谁之罪。出自哪首诗?

作者:黄遵宪

国步艰辛民有信,变风怨悱谁之罪。

皇恩浩荡何时及,民命危悬几日回。

海内文章空自惜,天涯人事不胜悲。

凭栏惆怅无人会,独立苍茫听子规。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从师于梁启超的老师陈澧,后中举人,任清廷驻日、英、美、新(西兰)等国使馆参赞,又任湖南长宝盐法道、江宁洋务局总办等职,甲午战争期间,他积极主张抗日,并亲自募兵赴台抗日,戊戌变法期间,他任湖南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后,他被革职放归故里,黄遵宪是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诗史”。

译文

国家步履维艰,但百姓依然保持信念;社会风气转变,哀怨之声四起,这是谁的过错呢?皇恩浩荡,不知何时能惠及百姓;民众的生命危在旦夕,不知何时能挽回,海内的文章只能独自惋惜,天涯的人事让人不胜悲伤,我独自凭栏惆怅,无人能理解我的心情;我独自站在苍茫之中,听着子规鸟的哀鸣。

释义

这首诗反映了晚清时期国家动荡、民生艰难的社会现实,首联指出国家步履维艰,但百姓依然保持对国家的信任,同时提出社会风气转变、哀怨之声四起的现状,并质疑这是谁的过错,颔联进一步描述皇恩未能及时惠及百姓,民众生命危在旦夕的严峻形势,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海内文章的惋惜和对天涯人事的悲伤,尾联以诗人独自凭栏惆怅、听子规哀鸣的形象作结,深化了全诗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充分展现了黄遵宪作为晚清诗界革命领袖的才华和情怀,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晚清时期国家动荡、民生艰难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在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前途渺茫、民生艰难,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同情,他通过这首诗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改革时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黄遵宪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代表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