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溪桥晚兴
宋·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忆向溪桥曾驻马,
却疑浑是雾中看,半树寒鸦啼暮烟。
作者及朝代
作者:郑协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郑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留有诗作数首,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其作品多蕴含深沉的思绪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意境与情感共鸣的艺术风格。
译文
在孤寂的亭子基础旁,野外的渡口边,春天的水流静静地淌过平坦的河岸,岸边的青草茂盛而柔软,傍晚时分,夕阳洒满河川,有人悠闲地站在那里,回想起自己曾在溪桥上驻足停留的情景,此刻眼前的景象却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变得朦胧不清,远处,半棵树上寒鸦在暮霭中啼叫,更添几分凄凉与孤寂。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春日傍晚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怀旧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色,后两句则通过“忆向溪桥曾驻马”引入个人回忆,再以“却疑浑是雾中看”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模糊与怀念,最后以寒鸦啼鸣作结,深化了全诗的意境。
赏析
1、意境营造:诗人巧妙运用自然景物,如寂寞的亭基、野渡、春流、平岸、芊芊草、晚照、寒鸦等,构建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2、情感表达:“忆向溪桥曾驻马”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怀旧之情,而“却疑浑是雾中看”则通过视觉上的模糊,隐喻了记忆的不清晰与时间的流逝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3、语言艺术:全诗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通过对比(如寂寞与喧嚣、清晰与模糊)和象征(如雾中看景象征记忆的模糊),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流露出的孤寂与怀旧情绪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春日傍晚,独自漫步于溪桥边,触景生情,回忆起往昔的某些片段,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意境与情感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敏感捕捉以及对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