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华梦不成,碧苔微露冷光凝。
庭下幽篁十数枝,令人偏记柳州诗。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捕捉和描摹事物形象,语言生动明快,风格雄浑豪健,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遭贬朗州司马多年,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返回长安,历任和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刘禹锡的诗作,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美篇章,其《陋室铭》更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译文
露水洗去了竹子上的尘埃,却洗不去我心中的梦想与忧愁,碧绿的苔藓微微露出,凝结着清冷的月光,庭院中生长着十几枝清幽的竹子,让人不禁想起柳宗元的诗句。
释义
首句“露涤铅华梦不成”以露水洗涤竹子上的尘埃为喻,暗示诗人内心虽有美好梦想,却难以实现,次句“碧苔微露冷光凝”通过描绘苔藓和冷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庭下幽篁十数枝,令人偏记柳州诗”则直接点题,以庭院中的竹子引发对柳宗元诗歌的回忆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清幽与冷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首句以“露涤铅华”暗喻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梦想,但“梦不成”三字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次句通过“碧苔”与“冷光”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庭院的清冷与孤寂,后两句则巧妙地将竹子与柳宗元的诗歌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柳宗元诗歌的怀念与敬仰,也借竹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的贬谪经历有关,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遭贬谪,长期在偏远地区任职,在这段时期,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庭中的竹子,寄托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诗人也借柳宗元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境,展现了其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