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夏夜叹》,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高斋独踯躅,谁与覆樽罍。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岁华过半休,百事皆艰辛。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生涯多窭乏,羁旅少欢娱。
壮志随年谢,芳菲拂途芜。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栖迟竟何意,屡与豺狼谋。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太白乍传临井纽,不禁中夜倚柴荆。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如何能得到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夜色空明能看清纤毫,毛虫小兽在暗中奔跑飞翔。
万物有情有义没有大小,一样都遵循自然规律。
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四季守卫边疆。
怎样才能洗尽一身污浊,清清爽爽与亲人相望?
整夜里击刁斗声声不断,喧呼之声连结四面八方。
青紫官服虽已穿在身上,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方边城悲凉的笳声,鹳鹤号叫着展翅飞翔。
更何况在烦乱疲倦中,极力思慕着肃穆清凉的秋光。
高斋中独自徘徊散步,谁愿陪我喝酒解忧?
就此羡慕悠闲安逸,怅然吟起《式微》旧章。
一年过去一半已休歇,百事仍然艰难辛苦。
我已走向四十岁,长久羁留无所成就。
生活贫困缺乏资财,羁旅他乡没有欢乐。
壮志逐年衰退,芬芳的春草被路途荒芜。
你看那随季节南飞的寒雁,各有打算奔忙。
我羁留此地竟为何意,屡屡遭受豺狼的谋算。
勇武之人怎知仁义,明智之人必定心怀仁爱。
太白星高悬于井宿之上,我不禁半夜里倚着柴门徜徉。
释义:
这首诗通过夏夜纳凉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描绘了夏夜的自然景象,如明月、疏光、微凉等,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如士兵守卫边疆、百姓生活艰辛等,最后以“太白乍传临井纽,不禁中夜倚柴荆”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层层推进,由景及情,由情入理,最后以情收束,韵味悠长,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夜的景象,同时融入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诗人通过对比和联想,将个人的感受与社会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诗人自己也漂泊异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夏夜的景象和抒发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太白乍传临井纽,不禁中夜倚柴荆”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并不是最核心的句子,但它们却以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太白星高悬于井宿之上,象征着时局的动荡和不安;诗人半夜里倚着柴门徜徉,则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两句诗不仅丰富了整首诗的内涵,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