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离别
唐·罗隐
为道世间离别人,若个不因名与利。
江山几处留人住,风月何曾识别离。
岸柳萧疏秋露冷,池荷零落晓霜微。
前程漫漫归无计,独倚危楼泪满衣。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罗隐虽有多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但本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约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后转而投身幕府,以诗文名世,罗隐的诗作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现实,语言犀利,风格独特,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说这世间离别的人啊,哪一个不是因为名利而分离?
大好江山在多处挽留人们驻足,但风月又怎能懂得离别的哀愁?
岸边的柳树在秋露中显得稀疏而冷清,池塘里的荷花在晓霜中零落凋零。
前方的道路漫长而遥远,归期无望,只能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泪水沾满了衣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世间因名利而起的离别的感慨,诗中“为道世间离别人,若个不因名与利”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大多数离别都是由于追求名利所致,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与无奈。
赏析
本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名利之累的深刻洞察,首联直接点题,铿锵有力;颔联以江山风月反衬离别之苦,意境深远;颈联通过秋露、池荷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离别的深深哀愁,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本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罗隐所处的晚唐社会的现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离别成为了常态,罗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唤醒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情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个人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中的无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