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朝簪还入梦,每于时事尚关情。的意思及出处

一文知千秋42025-03-27 09:45:47

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岂有朝簪还入梦,每于时事尚关情。的意思及出处

作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岂有朝簪还入梦,每于时事尚关情。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就像风中飘散的蓬草那样,我所有的悲歌豪气都消散了;我像沾了泥土和柳絮一样,落得薄情寡义的坏名声,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可以用白眼相向,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怎么可能有做官的心思还出现在梦境里呢?只不过对于当时的世事依然有关切之情。

释义

这首诗是黄景仁对自己身世和境遇的悲叹,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无望,首联写自己求仙访道、追求超脱的幻想破灭;颔联写自己漂泊无依、声名狼藉的悲惨境遇;颈联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体验;尾联则直接抒发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国家、关心时事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既表现了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人情冷暖,尾联“岂有朝簪还入梦,每于时事尚关情”更是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国家、关心时事的崇高情怀,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他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生活困顿,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四处奔波,饱尝人间冷暖,这种生活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情的淡薄,也激发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未来的无望,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既是作者个人不幸遭遇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