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颔联:
试看浮玉山头色,一夜愁云冥濛濛。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却屡遭打压,一生未得重用,但其著作宏富,涵盖哲学、政治、军事、文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主张抗金复国,反对议和妥协,他的思想融合了儒、法、道诸家,强调实用主义,提出“实事实功”的学说,对后世影响颇大,文学上,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激昂,富有爱国热情。
译文
遥望那浮玉山(可能指某具体山峰,也泛指北方山川)之巅,山色原本青翠,但一夜之间,愁云密布,冥蒙一片,仿佛预示着国家前途的黯淡与忧虑。
释义
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隐喻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作者内心的忧虑,浮玉山头色的变化,象征着北方领土(或国家命运)的瞬息万变;一夜愁云冥濛濛,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感。
赏析
这句诗以景寓情,借自然景象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浮玉山头色”的由明转暗,以及“一夜愁云”的描绘,生动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也暗示了南宋朝廷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软弱无力,以及作者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使得诗句既具有画面感,又富含深意,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北方金国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陈亮作为一位坚定的抗金复国论者,对此深感忧虑,此诗即为送别友人章德茂出使金国时所作,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与期望,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抗金复国的坚定信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隐喻国家局势的动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