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林深路曲草萋迷,鳞须爪角尚小碎。
但见蜿蜒相参差,石磴盘空路欲迷。
风吹落叶声声急,云卷孤峰日日低。
野老相逢谈旧事,几回惆怅忆前溪。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主张写诗要写出个性,反对模拟古人,反对形式主义的桎梏,强调独创的艺术风格,把个性解放的健康文学内容,与个性表现的灵活艺术形式统一起来,以创作“性灵诗”而著称于世。
译文
山林深邃,道路曲折,草木茂盛使人迷失方向,鳞片、须毛、爪子和角都还显得细小而琐碎(这里可能借指山林中的小动物或岩石的纹理),只见它们蜿蜒曲折地相互交错,石阶盘旋在空中,让人几乎找不到前行的道路,风吹动落叶,声声急促;云彩卷动,使得孤峰看起来日复一日地低沉,与山野中的老人相遇,谈论起往事,多次因回忆起前溪而心生惆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和颔联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山林的深邃、道路的曲折以及自然景物的复杂多变,颈联则通过风吹落叶、云卷孤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尾联则通过与山野老人的交谈,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山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诗中“鳞须爪角尚小碎,但见蜿蜒相参差”一句,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山林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寓含了人生的曲折和复杂,颈联的“风吹落叶声声急,云卷孤峰日日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尾联则通过与山野老人的交谈,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辞官归隐后,在随园生活的时期,袁枚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这首诗通过描绘山行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与山野老人的交谈,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袁枚的诗歌中,自然与人生总是紧密相连,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