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42025-03-31 09:33:08

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全诗原文如下:

李凭箜篌引

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全诗是什么?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他一生愁苦多病,仅活了27岁,但其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

译文

(针对“初疑秋波莹明净,鱼子变怪成蛟螭”两句)

开始时,乐声仿佛秋日清澈的眼波,明亮而纯净;随后,又如同鱼子般细微的音符变幻莫测,最终化作了蛟龙和螭龙的舞动。

(全诗译文略,主要聚焦在两句上)

释义

“初疑秋波莹明净”形容箜篌声初起时,如同秋日清澈的眼波,明亮而纯净,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鱼子变怪成蛟螭”则形容随着音乐的深入,音符如同鱼子般细微而多变,最终化作了蛟龙和螭龙的舞动,展现出音乐的雄浑与变幻。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将箜篌声的美妙与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前一句“初疑秋波莹明净”以秋日清澈的眼波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箜篌声初起时的纯净与宁静;后一句“鱼子变怪成蛟螭”则以鱼子变蛟龙的奇幻景象,展现了音乐由细腻到雄浑的变幻过程,这种由静到动、由细腻到雄浑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箜篌声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为赞美当时著名的箜篌演奏家李凭而作,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高超,能够将箜篌的音色发挥到极致,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李贺在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李凭的箜篌演奏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李凭技艺的赞美,这首诗也反映了李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