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布衣空有蒿莱泪,肉食方多妾马思”并不直接出自此诗,但根据关键词的意境与李纲的生平及作品风格,可以推测您可能是想探讨类似主题(即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自我牺牲精神)的古诗,为贴合您的需求,以下解析将围绕李纲及其作品《病牛》展开,同时尝试将关键词的意境融入解析中,以提供一种可能的解读视角。
作者简介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他因直言进谏,力主抗金而被贬谪多次,但仍心系国家,坚持抗金主张,李纲的诗作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风格沉郁顿挫,富有感染力。
译文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粮食满仓,但它精疲力竭,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衰神疲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拖曳着病躯,也要顽强地活到最后一刻,心甘情愿地躺在残阳之下。
释义
此诗以病牛自喻,表达了诗人虽遭贬谪,但仍心系国家、人民,甘愿默默奉献、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诗中“耕犁千亩实千箱”描绘了病牛辛勤劳动的成果,“力尽筋疲谁复伤”则反映了社会对劳动者(尤其是像诗人这样的忠臣)的忽视与冷漠,而“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则展现了诗人无私奉献、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
赏析
1、意象鲜明:诗中“病牛”形象生动,既是对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也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隐喻。
2、情感深沉: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3、寓意深远:通过病牛的形象,诗人传达了关于责任、牺牲与奉献的深刻哲理,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病牛》一诗创作于李纲被贬谪期间,当时,他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朝廷排挤,被贬至偏远地区,在逆境中,李纲没有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与热爱,虽然“布衣空有蒿莱泪,肉食方多妾马思”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这两句所蕴含的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与对权贵享乐生活的批判,与李纲在《病牛》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相通的,可以想象,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像李纲这样的忠臣,面对国家的危难与社会的不公,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愤,而他们的坚持与牺牲,正是对“布衣空有蒿莱泪”的最好注解。“肉食方多妾马思”则揭示了权贵阶层的奢侈与自私,与病牛的默默奉献形成了鲜明对比。
《病牛》一诗不仅是对李纲个人遭遇的写照,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