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烟凉月半梳。
安得壮士解腰带,直上青天揽明月。
歌回断角凌紫烟,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河迢递星杓转,碧露滴花寒叶颤。
有客踌躇月下去,来吟秋景谩凄凉。
孤砧叶落寒声急,更有孤砧共岑寂。
平明华发满青铜,短歌微吟不能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家境贫寒,但才华横溢,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李贺的诗作常描绘幽奇冷艳的景象,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秋风穿过梧桐树,使壮士心生悲凉;微弱的灯光下,纺织娘(络纬)在寒夜里啼叫,有谁还会去翻阅那青简编成的书籍,不让书页上的花虫白白蛀蚀?思绪牵动,今夜愁肠应已拉直,冷雨凄烟中,半月如梳挂在天边,怎能让壮士解开腰带,直上青天去揽取明月?歌声回荡,断角之声穿透紫烟,酒酣之际,大声喝令月亮倒退而行,银河遥远,星斗转动,露珠滴落,使花与寒叶颤抖,有客人在月光下徘徊,吟咏着秋景,感叹着凄凉,孤砧声伴随着落叶的寒声急促响起,更添一份岑寂,清晨时分,铜镜中映出满头白发,短歌微吟,却难以继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与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中“孤砧叶落寒声急,更有孤砧共岑寂”两句,以孤砧(捣衣石)的寒声象征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与“平明华发满青铜”相呼应,展现了诗人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哀。
赏析
李贺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秋夜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融合,营造出一种幽奇冷艳的氛围,诗中“孤砧”与“岑寂”的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寂静与凄凉,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平明华发满青铜”一句,则以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悲哀,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李贺一生仕途不顺,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重用,心中常怀壮志未酬的悲愤,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失意、生活困顿之时所作,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抒发了他内心的孤独、凄凉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诗中“孤砧”与“华发”的意象,不仅是对秋夜景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年华老去之际的无奈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