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期
衡南未到归何日,须信张罗近稻粱。
云水迢迢音信杳,秋风瑟瑟故人长。
空山寂寂花无语,野径幽幽草自芳。
望断天涯思无尽,何时重聚话沧桑。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暮云
朝代:唐代(虚构,因实际历史上并无确切名为“李暮云”的唐代诗人,此为背景设定)
作者简介
李暮云,唐代一位不为世人所熟知的诗人,生平事迹鲜有记载,据传他生于江南水乡,自幼聪颖好学,尤爱诗词歌赋,成年后游历四方,以诗会友,其作品多抒发思乡之情与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虽未能在当时文坛留下显赫名声,但其诗作仍被一些文人墨客所传颂。
译文
衡山之南的归期尚未确定,何时能回?必须相信,设下的罗网已近收获稻谷和高粱之时,云水之间路途遥远,音信全无,秋风萧瑟中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人,空山寂静无声,花儿默默无语,野径幽深,草木自得其乐地散发着芳香,望断天涯,思念无尽,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聚,共话过往的沧桑岁月。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归期的期盼,首句“衡南未到归何日”直接点出主题,诗人身处异乡,归期未定,心中充满焦虑与期盼,次句“须信张罗近稻粱”以设罗捕鸟喻指生活奔波,暗示虽身处困境,但仍需坚持,相信收获的季节终将到来,后四句通过描绘云水、秋风、空山、野径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美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不失韵味,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与挣扎,诗中也蕴含着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如“须信张罗近稻粱”一句,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接受,也是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四方、远离家乡之时,彼时,诗人或许正面临着生活的艰辛与困顿,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云水迢迢的季节里,诗人独自漫步于空山野径之间,心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佳作,虽然历史上并无确切的“李暮云”及其此诗,但通过这样的虚构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