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忧不见尧咨日,地碍何由禹凿穿。的意思及出处

一文知千秋12025-03-31 08:49:12

诗词原文

题龙门寺

唐·韦庄

民忧不见尧咨日,地碍何由禹凿穿。的意思及出处

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

更筹半有会,炉烟满夕风。

寒岩雪不消,春谷鸟犹啼。

民忧不见尧咨日,地碍何由禹凿穿。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战乱离苦和民生疾苦,情感真挚,风格清丽,韦庄的诗在晚唐颇负盛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他的词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在龙门寺的窗前,灯火在林间的雾气中闪烁,伴随着远处传来的磬声和水流声,时间悄然流逝,更筹(古代计时工具)已过半,香炉中的烟雾在傍晚的微风中飘散,寒冷的岩石上积雪未消,春天的山谷中鸟儿仍在啼叫,百姓的忧虑如同尧帝未见的日子般漫长,而地形的阻碍又怎能被大禹凿穿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龙门寺幽静的环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思考,前两句写寺内夜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感慨,以“民忧”和“地碍”为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无奈。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龙门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前两句通过“窗灯”、“林霭”、“磬声”、“水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则直接点题,以“民忧”和“地碍”为喻,既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又暗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这一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百姓生活困苦,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韦庄在游历龙门寺时,被眼前的景象所触动,联想到社会的现实和百姓的疾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龙门寺的幽静环境和抒发对民生疾苦的感慨,韦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庄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