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宋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心迹牵羁逐势分,一生襟抱向谁论。
(此二句为后人从全词意境中提炼而出,非原句直接出现,但深刻反映了辛弃疾的心境)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年轻时我率领千军万马,锦袍战袍下的精锐骑兵横渡长江,金人的军队晚上在准备箭矢,而我们汉朝的军队清晨就发射了锋利的箭矢,追忆往昔,感叹如今的我,春风也无法染黑我的白胡须了,原本打算用上万字的策略来平定外敌,却最终只能换来在东家种树的书籍。
(提炼出的“心迹牵羁逐势分,一生襟抱向谁论”意为:我的心灵被世事牵绊,随着权势的起伏而分离,一生的抱负和情怀又能向谁诉说呢?)
释义
这首词通过回忆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抗金岁月,与如今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深深感慨。“心迹牵羁逐势分,一生襟抱向谁论”深刻揭示了辛弃疾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他的志向高远,却因时局所限,难以施展,这种心情无人能够理解,更无人可以倾诉。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豪放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境,上片追忆往昔的英勇与辉煌,下片则转向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情感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提炼出的“心迹牵羁逐势分,一生襟抱向谁论”,更是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此时的他已远离战场,过上了隐居生活,他心中的抗金之志并未因此而熄灭,反而因岁月的流逝而更加炽烈,面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辛弃疾深感失望与无奈,于是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化作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词,这首《鹧鸪天》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辛弃疾个人的遭遇与心境,也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