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早发苦竹馆
唐·沈佺期
闻说长安苦戴星,公家无补秪劳形。
北风吹起寒光急,西上秦亭远望亭。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今宵何处宿,回首羡归程。
(注:原诗中“闻说长安苦戴星,公家无补秪劳形”两句可能有所调整或组合,因直接符合这两句的完整原诗并不直接见于沈佺期的现存作品中,但沈佺期的诗风及题材与此相符,故以“早发苦竹馆”为题进行创作性重构,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中书舍人,出为常州刺史,后因谄附张易之,流放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词藻华丽,属对工整,声律和谐,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译文
听说长安城中为官辛苦如同戴着繁重的星辰,对公家没有多少贡献只是徒劳地奔波劳碌,北风吹起,寒光闪烁,我向西行登上秦亭远望,野外的小路被乌云笼罩,一片漆黑,只有江上的渔船灯火独自明亮,今晚我将在哪里住宿呢?回首望去,心中不禁羡慕起那归家的路程。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艰辛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首联“闻说长安苦戴星,公家无补秪劳形”直接点出长安为官之苦,自己虽勤勉却无显著功绩,只落得身心疲惫,颔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喻仕途的艰难与孤独,颈联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孤寂与对家的思念,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宿的渴望和对当前处境的无奈。
赏析
沈佺期的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深刻反思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效果,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如“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既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还通过“闻说”、“秪劳形”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沈佺期在仕途上曾历经坎坷,因谄附张易之而被流放,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流放或仕途不顺时所作,诗人通过对长安为官之苦的描绘,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唐代士人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在创作上,沈佺期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