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舟江岸两相闻,弦索嘈嘈恍未分。的解释

一文知千秋32025-03-30 08:31:47

诗词原文

江畔夜闻琴

唐·白居易

系舟江岸两相闻,弦索嘈嘈恍未分。的解释

系舟江岸两相闻,弦索嘈嘈恍未分。

一曲悠扬随风至,半江月色伴潮喧。

渔火疏星明灭处,水波微荡映星痕。

此情此景难言尽,唯有琴声入梦魂。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白居易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其诗作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风光等多个领域。

译文

将船系在江岸,两岸都能听到琴声,弦索之声嘈杂而混乱,仿佛难以分辨,一曲悠扬的琴声随风飘来,伴随着半江月色和潮水的声音,渔火与稀疏的星星在明灭之间闪烁,水波微微荡漾,映照着天上的星辰,此情此景难以用言语表达,只有那琴声深深地进入了我的梦境和心魂。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畔夜闻琴声的情景,诗人将船系在江岸,耳边传来阵阵琴声,弦索之声虽然嘈杂,但在这宁静的夜晚却显得格外动听,琴声与月色、潮水、渔火、星星等自然元素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音乐的陶醉。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畔夜闻琴的动人场景,诗人通过“系舟江岸两相闻”一句,巧妙地引出了琴声这一主题,同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的“弦索嘈嘈恍未分”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琴声的复杂与美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

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一曲悠扬随风至,半江月色伴潮喧”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诗人还通过“渔火疏星明灭处,水波微荡映星痕”等句,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音乐的陶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在江畔听到琴声而触发的灵感,当时,诗人正独自一人在江上漂泊,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当这悠扬的琴声传来时,他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某种慰藉和力量,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