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杂感》
清代: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晞发先生恸哭馀,白云源下殉其书”并未直接出现在这首诗中,但黄景仁的诗歌中常有表达个人悲情与不屈之志的句子,这些情感与您的关键词所蕴含的意境相近,可能源于黄景仁的其他作品或后人对其生平与作品的感慨,不过,为了回答您的问题,我将以这首《杂感》为代表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学官所赏识,但屡试不第,仕途困顿,后游幕四方,以诗文名世,其诗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之作,语言清新,感情真挚动人。
译文:
求仙学佛的道路渺茫都没有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悲歌之气已经飘尽,又像被泥水沾污的柳絮,生出了薄幸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可以用白眼相向,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和秋天的虫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首联写自己求仙学佛皆无所成,只能在夜晚独自抒发不平之气;颔联以风蓬、泥絮为喻,形容自己漂泊无依、声名狼藉的境遇;颈联则直接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认为书生最无用;尾联则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认为不必为愁苦之诗所困,万物皆有其声。
赏析:
这首诗是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诗中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诗人也表现出一种超脱与豁达的态度,认为万物皆有其声,不必为愁苦所困,这种情感与态度的交织,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仕途不顺,一生漂泊无依,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也促使他创作出大量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的诗歌。《杂感》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