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贤吟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岂惟人士想风采,闻说天心正渴贤。
四海苍生望霖雨,一襟风月独萧然。
高吟大醉还家去,明月清风满路前。
他日苍生蒙泽润,始知今日有神仙。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生于武官世家,自幼苦读,志在天下,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发起“庆历新政”,力图改革时弊,虽最终失败,但其勇于担当、心系天下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范仲淹文学造诣深厚,诗词散文皆有佳作,其《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译文
不仅士人们渴望一睹贤者的风采,听说上天也正渴求着贤能之士,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期盼着如甘霖般的贤政,而贤者却独自在清风明月中悠然自得,他高声吟诵,大醉而归,一路上明月清风相伴,待到将来苍生得到恩泽滋润时,人们才会明白今日这位贤者如同神仙般的存在。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贤者的生活状态与百姓的期盼,表达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望与赞美,首句“岂惟人士想风采”点出士人对贤者的仰慕,次句“闻说天心正渴贤”则进一步升华,将天意与人心相结合,强调贤才的重要性,后两句通过对比贤者的淡泊名利与百姓的深切期盼,展现了贤者的超凡脱俗与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生动展现了贤者的形象与社会的期盼,首联直接点题,引出全诗主旨;颔联以“四海苍生望霖雨”与“一襟风月独萧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贤者的超脱与百姓的期盼;颈联以“高吟大醉还家去”描绘贤者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其不拘小节、洒脱自在的性格;尾联则以“他日苍生蒙泽润,始知今日有神仙”作为总结,预言贤者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铭记。
创作背景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深感国家需要贤才来治理,而现实中却往往难以找到真正能够担当重任的人,他写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也寄托了对社会变革的期望,通过描绘贤者的形象,他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国家建设,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首诗也反映了范仲淹个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