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道德吟
朝代:宋代
作者:邵雍
区区技巧乃尔奇,欲鸣道德宜何如。
若将巧者充其类,巧者非唯百有余。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五子之一,谥康节,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刻苦为学,寒暑不辍,及长,游河南,从学于理学家周敦颐,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嘉祐时,及门之士上其书于朝,召至京师,授将作监丞,辞不就,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丰中赐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小小的技巧竟然如此奇妙,想要宣扬道德又该如何是好呢?如果将那些技巧者都归为一类,那么技巧者就不仅仅只有百余人了。
释义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技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首句“区区技巧乃尔奇”指出技巧虽然微小,但却能展现出令人惊奇的效果,次句“欲鸣道德宜何如”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想要宣扬道德,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后两句“若将巧者充其类,巧者非唯百有余”进一步说明,如果将那些擅长技巧的人都归为一类,那么这样的人将数不胜数,相比之下,道德的传播和坚守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赏析
这首诗以技巧与道德的对比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道德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在邵雍看来,技巧虽然能够带来一时的惊奇和赞叹,但相比于道德的力量,却是微不足道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得以和谐稳定地发展,作者认为,如果想要宣扬道德,就需要超越技巧层面的追求,深入到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中去。
这首诗还体现了邵雍作为理学家的思想特点,他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提升,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道德的本质和意义,才能够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邵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和思考有关,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浮躁和功利化,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技巧和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道德和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邵雍作为一位理学家和思想家,深感忧虑和不满,因此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能够唤起人们对道德和内在修养的重视和关注,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