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书斋谩兴二首·其二
唐·沈佺期
寒天日暮稻花田,
小灶生烟煮白泉。
中有牙签三万轴,
隶古漆书联汗竹。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中书舍人,转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获罪下狱,后复职,官终太子少保,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是唐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的标志人物,文学史上将沈宋并称,多指律诗而言。
作者简介
沈佺期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文采飞扬,他的诗歌创作以近体诗见长,对唐代律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沈佺期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广受赞誉,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在寒冷的冬日黄昏,稻田边的小屋里,
小小的炉灶升起袅袅炊烟,正煮着清澈的泉水。
书斋中藏有万卷书籍,牙签串起的书卷多达三万轴,
这些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在漆简之上,与古老的竹简相连。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书斋中的景象,通过“寒天日暮”、“小灶生烟”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而“中有牙签三万轴,隶古漆书联汗竹”则是对书斋藏书丰富、历史悠久的赞美,牙签三万轴,形容藏书之多;隶古漆书,则指书籍的古老与珍贵,汗竹,即竹简,这里用来代指书籍,强调了书籍的古老传承。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书斋的宁静与藏书之丰富,首句“寒天日暮稻花田”以自然景色开篇,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次句“小灶生烟煮白泉”则通过生活细节,进一步渲染了书斋的清幽与闲适,后两句“中有牙签三万轴,隶古漆书联汗竹”则是对书斋藏书的赞美,既表现了诗人对书籍的热爱与珍视,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沈佺期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辞官归隐,过着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在书斋中,他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既表达了他对书籍的热爱与珍视,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与文化传承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