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弄水红衣薄,楼观迎秋碧瓦高。的意思及出处

一文知千秋32025-03-29 09:10:31

诗词原文

山亭夏日

唐·高骈

儿童弄水红衣薄,楼观迎秋碧瓦高。的意思及出处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附加句(注:原诗中并无此句,但根据关键词构造意境,可想象为诗人另一场景的描述)

儿童弄水红衣薄,楼观迎秋碧瓦高。

作者及朝代

作者:高骈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晚唐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出生于禁军世家,历仕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五代,累官至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渤海郡王,他的一生在军事、政治、文学上都有显著的成就,尤其在平定边患、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功勋卓著,晚年因听信神仙之术,导致军力衰弱,被叛将毕师铎所囚,最终忧愤而死。

译文

(原诗部分)

绿树葱郁,浓荫蔽日,夏日时光显得格外漫长,楼台的倒影清晰地映入了池塘之中,微风拂过,水晶帘轻轻摆动,满架的蔷薇花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庭院。

(附加句)

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穿着轻薄的红衣,显得格外活泼可爱,高楼上的观景台迎接着秋天的到来,碧绿色的瓦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释义

原诗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幽静与美丽,通过绿树、楼台、池塘、水晶帘、蔷薇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附加句则通过儿童的嬉戏与高楼迎秋的场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情感色彩。

赏析

高骈的《山亭夏日》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夏日山亭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绿树、楼台、池塘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凉舒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微风、水晶帘、蔷薇等细节元素,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层次感,附加句中的儿童嬉戏与高楼迎秋,则进一步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和季节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创作背景

山亭夏日》的创作背景,史书上并无详细记载,但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夏日午后,漫步于山亭之中,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从而有感而发,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夏日山亭的幽静与美好定格在诗中,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回味,至于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根据原诗的意境,想象出的另一个场景,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原诗的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而是根据关键词“儿童弄水红衣薄,楼观迎秋碧瓦高”所构造的意境进行创作的,在赏析和解读时,应将其与原诗分开考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