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峡中赋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时昏晓茫。
飞泉漱玉液,溅珠忽生光。
山势锐于牛砺角,江湍郁似马羁槽。
兽穷猿啼叫,人过狒猱藏。
朝云暮雨色,行李几宵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炯(约650年-约693年或694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杨炯以文学才华著称,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骈文,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凝练有力,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在政治上,他也颇有建树,曾任太子校书郎、崇文馆学士等职,但因性格刚直,仕途并不顺畅。
译文
三峡绵延七百里,人们都说巫峡最长。
重重叠叠的岩石深邃无边,高耸的山峰直插云霄。
绝壁横亘天际,形成天然险要,莓苔覆盖如同锦绣文章。
入夜后,峡谷中的景象依然清晰可见,不分昼夜,昏晓难辨。
飞瀑冲刷着岩石,溅起的水珠闪耀着光芒。
山势陡峭,比牛磨砺的角还要锐利;江水湍急,像马被羁绊时的槽中水一样汹涌澎湃。
野兽走投无路,猿猴啼叫不止,行人经过时,狒猱都躲藏起来。
朝云暮雨变幻莫测,旅途中的夜晚让人难以忘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巫峡的壮丽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势的险峻、江水的湍急以及峡谷中动植物的生态。“山势锐于牛砺角,江湍郁似马羁槽”两句尤为精彩,前者用牛砺角比喻山势的陡峭,后者则以马羁槽形容江水的汹涌,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
赏析
这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巫峡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诗歌还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以及对旅途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炯在游历三峡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乘船经过巫峡,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