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向来汪洋忽平陆,立看东流去无穷。
云间识面尽经过,月里依稀见故宫。
望水亭前且徐步,楚山相向两苍苍。
唱后巴歌更楚骚,海门东望涉惊涛。
作者及朝代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有“诗星”之誉,但却“当路无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译文
潮水落去,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一叶小舟与我一同渡过江中。
我常常站起身来,放眼远望天边,哪里才是传说中的越中之地呢?
往昔江水浩荡,如今忽然变成了一片平野,我站在这里,眼看着东流江水滔滔无穷。
在云雾之间辨认着彼此的面目,匆匆地经过,在月光之下仿佛看到了故乡的宫殿。
在望水亭前我暂且停下脚步,楚山相对,两山苍翠。
唱完巴人的歌谣又吟咏楚国的《离骚》,向东遥望海门,我将渡过那惊涛骇浪。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江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诗中“唱后巴歌更楚骚,海门东望涉惊涛”一句,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挑战时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赏析
这首诗以渡江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面的景色和诗人的心境,诗中“唱后巴歌更楚骚”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而“海门东望涉惊涛”则展现了诗人面对未知和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所作,当时,孟浩然可能正面临着人生的某种困境或挑战,而渡江的过程则成为了他思考和抒发情感的一个契机,在渡江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江面的景色,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未来的道路,他将这些感受融入到了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