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日
唐·翁承赞
刺桐花发东风早,垂柳条长宿雨收。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翁承赞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翁承赞,字文尧,唐代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昭宗乾宁年间进士,官至闽国相国,后封晋国公,他自幼聪颖好学,文采飞扬,是唐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翁承赞的诗作清新自然,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刺桐花在东风的吹拂下早早绽放,垂柳的枝条在宿雨停歇后更加修长,燕子还没有归来,春天的气息似乎也因此而迟缓,一片烟雨蒙蒙的江滩上,杏花开放却带着几分愁绪。
释义
刺桐花发东风早:刺桐花在春风的吹拂下早早开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垂柳条长宿雨收:经过一夜的春雨,垂柳的枝条变得更加修长,雨水已经停歇。
燕子不归春事晚:燕子还未归来,暗示着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弥漫开来,春天似乎来得有些迟缓。
一汀烟雨杏花愁:烟雨蒙蒙的江滩上,杏花开放却带着几分愁绪,可能暗指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的景象,通过刺桐花的早开、垂柳的修长、燕子的未归和杏花的愁绪,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诗人的情感,诗中“刺桐花发东风早”一句,既点明了春天的到来,又通过刺桐花的早开,突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垂柳条长宿雨收”一句,则通过垂柳的修长和宿雨的停歇,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清新与宁静,后两句则通过燕子的未归和杏花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感慨,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翁承赞早年时期,当时他正值青春年华,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情感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体验,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里,他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诗中的愁绪也可能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思考和感慨,在唐代晚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翁承赞的这首诗无疑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