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滇阳客
唐·贾岛
南来憔悴滇阳客,每向年光感去留。
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低。
作者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一作阆仙,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贾岛被任命为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十一日,在普州去世。
译文
南来的旅人面容憔悴,身为漂泊在滇阳的过客,每当面对时光流逝,总会感慨万分,思考着是离去还是留下,春天已过大半,却仿佛有了秋天的凉意,心中的迷惘愈发深沉,山城刚下过一场雨,百花在雨中低垂着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漂泊在滇阳的旅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首句“南来憔悴滇阳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和状态,次句“每向年光感去留”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后两句通过描绘春末山城雨后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和低沉。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首句“南来憔悴滇阳客”中的“憔悴”二字,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漂泊异乡、身心疲惫的形象,次句“每向年光感去留”则通过“年光”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后两句“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低”则通过描绘春末山城雨后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和低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贾岛的个人经历有关,贾岛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长期漂泊异乡,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漂泊滇阳期间所作,通过描绘自己的心境和周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不顺、漂泊异乡时的普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