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江秋夕
唐·杜荀鹤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故人应傍战场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僻居湘水蒹葭处,唯把寒灯独夜人。
作者及朝代
杜荀鹤,唐代晚期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曾一度隐居庐山,杜荀鹤的诗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诗风质朴自然,清新流畅。
作者简介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谓“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故诗作中多写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之作,他的诗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力排当时浮艳的诗风,追求一种劲健有力的风格,他的部分诗作在反映现实、抨击黑暗方面,继承并发扬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故后人把他与杜甫并称为“杜荀鹤体”。
译文
三湘的秋色染上了我的愁鬓,万里归心对月独明,旧时的家业已随征战而耗尽,老朋友也应在战场上苟延残喘,沙洲上至今没有鸿雁传来书信,竹林间却时常听到鹧鸪悲啼,我独自居住在湘水边的蒹葭丛中,只有一盏寒灯陪伴着我这孤独的夜行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江边的秋夜中,面对战乱带来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故人的担忧,诗中“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湘江秋夕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痛恨,诗中“沙上未闻鸿雁信”一句,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而“竹间时有鹧鸪啼”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杜荀鹤身处乱世,饱尝战乱之苦,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湘江秋夕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的痛恨,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