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采莲曲》,以上并见《乐书》)”,虽然直接的信息指向不是特别明确,但通常提及《采莲曲》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多首以此为题的古代诗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不过,由于“以上并见《乐书》”这一表述较为模糊,且《乐书》是一部宋代的大型音乐文献总集,可能包含了对多首《采莲曲》的引用或描述,但在此我们主要聚焦于王昌龄的《采莲曲》进行解析。
诗词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闺怨情感,风格雄浑奔放,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的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采莲少女的形象与活动,展现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荷叶与罗裙一色,芙蓉与脸庞相映,既表现了少女的青春美丽,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后两句通过“乱入”、“闻歌”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少女们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她们在劳作中的欢乐氛围。
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诗中巧妙地将人物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色彩与动作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少女形象的刻画,传达了对青春、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创作背景
采莲曲》的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结合王昌龄的生平与作品风格,可以推测此诗可能作于诗人游历江南期间,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受与细腻观察之下,江南水乡的美景与勤劳美丽的采莲少女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从而诞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乐书》中可能提及了《采莲曲》,但在此我们主要聚焦于王昌龄的版本进行解析,若《乐书》中提及的是其他版本的《采莲曲》,则需另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