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的意思及出处

一文知千秋32025-03-29 07:42:21

诗词原文

迁客归人

唐·戎昱

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的意思及出处

万里江途弄长笛,此心吾自识分明。

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

作者简介

戎昱(约744年—约800年),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早年举进士落第,游梁、宋间,又曾客居陇西、剑南,大历初入蜀从军,为卫伯玉部从事,后任御史中丞,诗多咏史之作,音调激越,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著有《戎昱集》。

译文

在这万里江途之上,我吹奏着长笛,内心的情感与思绪,我自己是再清楚不过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迁移而满怀愁恨,而今我站在这里,望着那依旧渺茫的台边之水,这种情感似乎从未改变。

释义

“万里江途弄长笛”描绘了诗人身处遥远的旅途,以长笛抒发内心的情感。“此心吾自识分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清晰认识。“古今不尽迁移恨”揭示了历史上无数因迁移而产生的愁恨,这种情感跨越时空,具有普遍性。“依旧台边水渺茫”则通过描绘台边渺茫的水景,象征了这种愁恨的无尽与深远。

赏析

这首诗以“迁客归人”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迁移之苦的深刻体会,首句“万里江途弄长笛”以长笛的悠扬之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次句“此心吾自识分明”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自己情感的清晰认知,后两句“古今不尽迁移恨,依旧台边水渺茫”则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描绘,将迁移之苦与台边水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戎昱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作为一位有着政治抱负的诗人,戎昱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反而多次遭遇贬谪与迁移,这种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迁移之苦,也激发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迁移之苦的深刻体会,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与对现实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