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全诗原文如下:
春日
宋·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注:您提供的两句实际上是该诗的后两句,但为了完整性,这里给出了全诗,不过,根据常见的版本和资料,后两句有时也被视为独立成篇或与其他诗句组合,但在此我们按照您提供的线索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工于诗文,长于五言诗,建炎年间避乱南方,流寓湖、湘一带,绍兴初,诏赴临安,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六、七年,出知严州、镇江两府通判,后入朝为起居郎,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因服丧,去职,绍兴九年(1139年)秋,被召为中书舍人,再任吏部侍郎,升尚书右丞,不久卒,著有《简斋集》。
译文:
(针对您提供的两句)
追逐胜景归来时雨还未停,楼前风吹得沉重,草间的烟雾轻盈。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春日里外出游玩归来时的景象,雨后的空气湿润,楼前的风带着凉意,草间的轻烟随风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雨后的景象,通过“雨未晴”、“风重”、“草烟轻”等意象,展现了雨后特有的清新与宁静,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波动,或许是对春日美景的留恋,或许是对归途中的思绪万千,陈与义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这两句诗正是其风格的体现。
创作背景:
关于这两句诗的具体创作背景,由于资料有限,难以确切知晓,但根据陈与义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南渡之后,流寓湖、湘一带期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或许在春日里外出游玩,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归来时面对雨后的景象,心中涌起了复杂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里给出了全诗和针对您提供的两句的详细解析,但根据常见的版本和资料,后两句有时也被视为独立成篇或与其他诗句组合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解读和赏析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版本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