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秋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月照松风清涧响,云开岩岫远峰幽。
寒灯独对心如水,古寺闲居意似秋。
欲问浮生何所寄,高山流水觅知音。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代,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文学成就颇高,擅长律诗和绝句,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我隐居避世,心境如同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的悲哀;那清脆悠扬的声音,如同笙乐在缑山之上破碎散落,月光照耀着松树,松风拂过清涧发出响声;云雾散开,岩岫间的远山显得更加幽远,寒夜里,我独自对着孤灯,心如止水般平静;在这古寺中闲居,心境如同秋天般宁静淡泊,想要问这漂泊的人生寄托在哪里,或许只能像高山流水那样,去寻找那懂得欣赏的知音吧。
释义
首联“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表达了诗人隐居避世、心境悲凉的情感,同时用音乐比喻自然之声的清脆悠扬,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山居秋夜的静谧与清幽,月光、松风、清涧、云雾、远山、寒灯等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寄托的探寻和对知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居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以及对知音的渴望,首联以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被重用的典故,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同时用音乐比喻自然之声的清脆悠扬,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寄托的探寻和对知音的渴望,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晚年隐居时期,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更是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避世,过着宁静淡泊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山居秋夜中,面对清幽的自然景象,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他通过描绘山居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悲凉,以及对知音的渴望和对人生寄托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