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废观
唐·张籍
石坛荒藓驳,扫去读铭文。
古甃涵秋水,残垣迸竹根。
而今殿瓦尽颓落,但见野僧锄菜园。
风叶下时秋树瘦,夕阳高后水云昏。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自幼家境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洛阳,张籍的诗歌以乐府诗著称,多写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乐府诗的创作,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译文
石坛上长满了荒藓,斑驳陆离,我扫去上面的苔藓,阅读着上面的铭文,古老的池塘里蓄满了秋水,残破的墙壁上迸裂出竹根,如今宫殿的瓦片已经全部颓落,只能看到野僧在菜园里锄地,秋风吹落树叶,秋树显得更加瘦弱,夕阳高挂后,水云之间变得昏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一座废弃道观的所见所感,石坛、古甃、残垣等意象,展现了道观的荒凉破败;而野僧锄菜园的场景,则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秋风落叶、夕阳水云等自然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废观的凄清与孤寂。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一座废弃道观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以石坛、古甃、残垣等具体事物为切入点,通过“荒藓驳”、“涵秋水”、“迸竹根”等细节描写,展现了道观的破败与荒凉,而“而今殿瓦尽颓落,但见野僧锄菜园”一句,则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凉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与无奈,诗人还通过秋风落叶、夕阳水云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废观的凄清与孤寂,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籍在游览一座废弃道观时所作,当时,张籍或许正处于人生的某个低谷期,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他通过描绘道观的荒凉景象和野僧的劳作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道教的衰落、社会的动荡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