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师传盛公
宋·王柏
剡源老子师传盛,曾从巽斋复厚斋。
道学渊源心自得,文章枝叶笔花开。
清风两袖归田里,明月满庭留夜台。
千古高风人共仰,遗编犹在照尘埃。
作者简介
王柏(1197年-1274年),字会之,号长啸,又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朱熹高足何基,后又师从何基的弟子王埜(号厚斋)、金履祥(号仁山,世称仁山先生,学者称榉溪先生),一生不仕,致力于讲学著书,其学以朱熹为宗,上承二程,旁涉诸家,自成一家之言。
译文
剡源(地名)的老先生师传盛,曾经师从巽斋(何基的号)又师从厚斋(王埜的号),他对于道学的理解源自深厚的渊源,内心自得;他的文章如同笔端绽放的花朵,枝叶繁茂,他两袖清风回到家乡,明月照亮了他满庭的夜台(指墓地或书房),他高尚的风范被千古传颂,人们共同敬仰;他留下的著作仍然照耀着世间的尘埃。
释义
这首诗是对师传盛公的赞美和纪念,首联点明师传盛的师承关系,即他曾师从巽斋和厚斋两位理学大师,颔联赞扬他在道学和文章上的成就,道学深厚,文章优美,颈联描述他清廉自守,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尾联则表达了他高尚品德和著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师传盛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风范,诗人以“剡源老子”作为对师传盛的尊称,既突出了他的地域特色,又彰显了他的学识和辈分,通过“曾从巽斋复厚斋”一句,诗人巧妙地揭示了师传盛的师承关系,为后文对其道学和文章的赞美做了铺垫。
在颔联中,诗人用“道学渊源心自得,文章枝叶笔花开”两句,高度赞扬了师传盛在道学和文章上的深厚造诣,他对于道学的理解源自深厚的渊源,内心自得;他的文章则如同笔端绽放的花朵,枝叶繁茂,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颈联“清风两袖归田里,明月满庭留夜台”两句,则描绘了师传盛清廉自守、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他两袖清风,不贪不占,回到家乡后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明月照亮了他满庭的夜台,既象征着他高洁的品格,又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尾联“千古高风人共仰,遗编犹在照尘埃”两句,则是对师传盛高尚品德和著作对后世深远影响的赞美,他高尚的风范被千古传颂,人们共同敬仰;他留下的著作仍然照耀着世间的尘埃,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柏对师传盛公的敬仰和怀念有关,作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王柏一生致力于讲学著书,对师传盛公的学识和品德深感敬佩,在师传盛公去世后,王柏可能为了纪念和缅怀他而创作了这首诗,通过这首诗,王柏不仅表达了对师传盛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还传递了他对道学和文章的热爱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理学家的生活态度和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