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山行旅
唐·张籍
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
古道人稀行路苦,寒云满目去程萦。
荒村寂寂炊烟断,独树萧萧暮雨平。
远望孤城如斗大,乱山重叠几重青。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张籍诗歌创作多倾向于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风格倾向平易近人,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译文
白杨树在风中摇曳,秋日的山峦渐渐暮色苍茫,时不时传来哀猿的一声啼叫,古老的道路上人烟稀少,行走艰难,寒冷的云朵布满了天空,前行的路程被层层云雾缭绕,荒凉的村庄寂静无声,炊烟已经断绝,孤独的树木在傍晚的雨中显得更加萧瑟,远远望去,孤城如同斗大一般,重重叠叠的群山环绕在周围,一片青翠。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行旅者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情景,诗中通过白杨、秋风、哀猿、古道、寒云、荒村、独树、暮雨、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行旅者的孤独与艰辛。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首联“白杨风起秋山暮,时复哀猿啼一声”以白杨、秋风、哀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古道人稀行路苦,寒云满目去程萦”进一步描绘了行旅者的艰辛与孤独,颈联“荒村寂寂炊烟断,独树萧萧暮雨平”通过荒村、炊烟、独树、暮雨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孤寂,尾联“远望孤城如斗大,乱山重叠几重青”则以孤城、乱山等意象,表达了行旅者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艰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在唐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游历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行旅者的生活往往充满了艰辛与孤独,张籍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感受与社会的现实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