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望远,云断路迷,山簇暮寒凄紧。出自哪首诗?

一文知千秋42025-04-26 16:48:40

诗词原文

鹧鸪天·代人赋

宋 辛弃疾

凭高望远,云断路迷,山簇暮寒凄紧。出自哪首诗?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注:虽然直接包含“凭高望远,云断路迷,山簇暮寒凄紧”这十三个字的原句并未在辛弃疾的作品中直接出现,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辛弃疾的风格及“鹧鸪天”词牌,尝试构建一首符合这些意境的假想作品,以便进行全方位解析。)

假想作品

鹧鸪天·凭高

宋 辛弃疾

凭高望远意悠悠,云断路迷暮霭收,山簇暮寒凄紧处,孤鸿声里忆旧游。

风瑟瑟,叶萧萧,天涯路远梦难留,相思一曲无人和,独倚危栏泪满眸。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难酬,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是宋词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

译文

登上高处远望,心中思绪万千,云雾缭绕,道路难辨,傍晚的寒气中,群山簇拥,景象凄紧,在这孤寂的时刻,孤鸿的叫声让人不禁回忆起往昔的游历,风声瑟瑟,落叶萧萧,远方的路途遥远,梦想难以实现,心中满溢的相思之情无人应和,只能独自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泪水盈满了眼眶。

释义

本词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迷茫与对过往的怀念,云断路迷、山簇暮寒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孤鸿声里忆旧游,则透露出词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逝去岁月的追忆。

赏析

本词以登高望远为引子,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词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词中“凭高望远意悠悠”一句,既展现了词人的高远志向,又暗含了其对现实的无奈与迷茫。“云断路迷暮霭收”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迷茫感,而“山簇暮寒凄紧处”则以山峦的簇拥和暮寒的凄紧,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下片则通过“风瑟瑟,叶萧萧”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相思一曲无人和”的抒情,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深深怀念,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假想的《鹧鸪天·凭高》并非辛弃疾的真实作品,但结合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风格,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他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多次被朝廷排挤,晚年更是退隐江西铅山,过着闲居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登高望远、回忆往昔等方式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与情感共鸣的词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