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只今谁漫叟,舂陵示吏两篇诗。全诗是什么?

一文知千秋32025-04-19 15:57:51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太守只今谁漫叟,舂陵示吏两篇诗”,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读退之李花诗》,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太守只今谁漫叟,舂陵示吏两篇诗。全诗是什么?

读退之李花诗

宋 杨万里

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

莫学江村桃李俗,只今惟有此花残。

太守只今谁漫叟,舂陵示吏两篇诗。

当时已号花尤物,更共江梅一比时。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译文

李花适合远观且更适合繁茂,只有既远观又繁茂才值得一看。

不要学习江村那些俗气的桃李,现在只剩下这些李花还残留在枝头。

如今的太守是谁能像漫叟(韩愈)那样,写出舂陵示吏那样的两篇好诗呢?

韩愈当时已经称李花为花中尤物,更何况将它与江梅相比时更是独具一格。

释义

本诗通过赞美李花的远观之美和繁茂之姿,表达了诗人对高雅、脱俗之美的追求,通过提及韩愈(漫叟)的舂陵示吏诗,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学大家的敬仰,并借以讽刺当时文坛的俗气之风。

赏析

本诗前两句以李花为描写对象,通过“宜远更宜繁”的描绘,展现了李花独特的观赏价值,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引用,进一步突出了李花的脱俗和高雅,诗人以韩愈的舂陵示吏诗为典范,表达了对古代文学传统的尊重和继承,通过讽刺当时文坛的俗气之风,诗人也表达了对文学创新的期待和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当时文坛风气的不满有关,在南宋时期,文坛上存在着一些追求华丽辞藻、忽视内容深度的风气,诗人杨万里通过赞美李花的脱俗和高雅,以及提及韩愈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这种风气的批判和反思,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理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太守只今谁漫叟,舂陵示吏两篇诗”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整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句,在赏析和解读时,需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综合考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