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未必果痴绝,死穴旧来输狡兔。的释义

一文知千秋112025-04-19 13:45:57

诗词原文

狐行

宋·苏轼

虎头未必果痴绝,死穴旧来输狡兔。的释义

狐踪狡兔俱出没,两山相对鸣榔发。

虎头未必果痴绝,死穴旧来输狡兔。

草深狐兔得游遨,雨霁林塘初展耀。

野老相逢喜复悲,为言麦熟兔无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狐狸和狡兔在山中出没,两座山相对而立,渔人敲响船舷发出声音,老虎虽然凶猛,但未必能捕捉到狡猾的狐狸,因为狡兔早已知道如何避开老虎的死穴,草丛深密,狐狸和兔子得以自由游荡,雨后初晴,林塘的景色更加明亮耀眼,乡野老人相遇时既喜悦又悲伤,他们说麦子熟了,兔子就找不到踪迹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狐狸和狡兔在山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互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智慧的赞赏,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诗中“虎头未必果痴绝,死穴旧来输狡兔”一句,更是以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强者未必能战胜弱者的道理,强调了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狐狸和狡兔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诗中“虎头未必果痴绝,死穴旧来输狡兔”一句,不仅富有哲理,而且语言生动,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在贬谪的日子里,苏轼有机会深入接触自然,观察自然,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观察狐狸和狡兔的生活状态时,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通过这首诗,苏轼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智慧的赞美,也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